崇武石雕,惠安石雕,雕刻石雕

古铭石材

资讯动态
News

惠安石文化:石雕艺术三千年

2020-08-25 11:16:37


  惠安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石雕工艺可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闽南新石器时代,而很具代表性的是1986年在涂岭发现一处高约150米的山岗贝丘遗存的蚁山遗址,出土物以小型石锛为主,保持福建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传统形式,但发现的圆角长方形石斧卻为其它类型文化所少见。在崇武镇大蚱山东坡,曾采集到石刀一件、残石器二件;在东园下埭音楼山曾采集到石砺一件;在涂岭松园山坡曾捡到原始先住民使用的石锛和狩猎用的石箭碳;在城关南门外曾采集到石锛;在辋川峰崎山一带曾捡到石锛、石镞;在黃塘也采集到石锛等物。这些石器的发现证明:在惠安县境相当范围内,石雕工艺已经萌芽,石质工具经过原始打制成雏形后,再作细加工磨制成有地方特色的石器,并具有一定工艺水平。

  石雕艺术



  经过历史长河的流淌和浸润,惠安石雕也日臻成熟而风格独著。无情的岁月冲刷,虽然使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一些石雕工艺品无法重现,但至迟从五代闽王王审知之兄王潮在螺阳盘龙的墓中,已发掘出各种装饰花纹的石雕文官、武士、虎、马、羊、坊表石雕,特别是呈“干”字形石构墓室,门以楔形石起券,门扉为圆弧花瓣形花岗岩,还有浮雕莲花的石砖,对研究当时惠安建筑史、石雕艺术史,都很有价值。宋时所建的跨海长桥洛阳桥,势若飞虹臥波。宋元时期泉州荟萃各种外来文化的宗教建筑和石刻,明代雄姿壁垒的崇武古城,当地出现的不少石雕作坊;明末福州等地已有惠安石匠开设石店,雕刻各种石具石碑,并有精美的仿画雕镂工艺品;清初建于黄塘的施琅墓,墓前碑亭的石龟、龙柱,一对对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将军、虎、马、羊、狮,都反映惠安历史上石匠的神奇工艺杰作。更有后来出自惠安匠师精雕细刻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柱座;南京中山陵前的华表;集美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鳌园石雕;台湾龙山寺八对大龙柱;日本冲绳市民会馆一对石狮……不胜枚举的一件件石雕奇葩在艺苑爭艳斗丽,驰誉国内外,惠安石匠手中锤子,钎凿和石头的撞击声,也响誉海内外。

  世界宗教博物馆

  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世界贸易大港的显赫地位,海外交通的频繁往来,大大促进了泉州宗教文化的繁荣,中外各种神学积淀海隅。来自欧、亚、非的外国商客,和当地群众和睦相亲,各自信奉的宗教,也得以自由传道,使泉州成为世界神学的宝库。各种建筑构件、雕像,文字碑刻,形成这个港城特有的文化遗产,富有特色的宗教博物馆。从一通通宗教石刻所反映的灿烂文化,惠安石雕艺术无疑作出卓著的历史贡献。下面试就几种教门作出分析:

  这不是《天方夜谭》

  伊斯兰教在唐时已传入泉州,至今在泉州东郊灵山保存史称三贤、四贤的伊斯兰教徒墓,为两座塔式石墓盖,花岗岩石琢瓣,分为三层,底层环刻莲花瓣,叶片丰硕,雕刻手法简朴古拙,具有唐风。这些墓葬建筑,还有塔式,祭坛式,拱北等形式。

  

惠安石雕


  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清净寺,为目前国内保存很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寺庙门楼为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流行的伊斯兰教建筑的传统风格,进入寺内的通道由四道巨大的尖拱门组成,分别用辉绿岩石刻拼砌成放射性图案,蜂巢网状尖拱和圆形拱顶。寺内礼拜殿正向墙壁中嵌砌尖拱宝盖龛状石刻,浮雕阿拉伯文。泉州历史上曾存在过七、八座清真寺,除了上述这座大寺,还发现其他一些寺的遗留石刻。这些出自泉州工匠手下的外国建筑作品,不仅记录了伊斯兰教入华史,建筑史,也反映当地建筑师的精湛技术。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泉州发现二百多方伊斯兰教碑铭,石刻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次为波斯文、突厥文,有的混刻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于同一碑中。书法类别颇多,有古老的库法体,三一体(大楷)、小楷、波斯体、方体、花体、草体等。这些碑文衬以云月、几何、花卉、如意、缠枝等图案装饰,使方方碑刻形式迥异,步入石刻群中,恍若走进阿拉伯古代书法艺术殿堂,即使不认识这些“豆芽”文字,也可尽情欣赏异国文化韵味,以及中阿文明互相渗透的艺术作品。

  源自恒河的文明

  印度教发端于南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印度教也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出现于宋元时期的东方大港。

  

惠安石雕艺术


  在泉州筍江附近小龟山,有一石筍卓立于石盆之上,其状如男性生殖器,这是印度教“林伽”派湿婆神的崇拜物,至迟在北宋时已出现。元时,泉州城南建有印度教寺,元末战乱遭毁。教寺中最富特色的十六角形柱子,明时一对移置开元寺大雄宝殿后檐对移置天后宮后殿。至今泉州发现二百多方印度教石刻,多为寺庙建筑构件,采用立雕,浮雕等雕琢工艺技法,形象地表现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和宗教艺术。

  刺桐城的十字架

  在泉州的基督教,并存过聂斯脱里(景教)和圣方济各会两个教派。元代以前的聂派在泉州还不大盛行,时遭毁佛灭教,直至蒙古人入主中华,忽必烈横戈欧亚,景教再次由叙利亚、波斯传到中国而大备。泉州发现最早年代的基督教石刻为大德十年(1306年),阴刻十四行汉字楷书,字框外雕刻缠枝花纹,碑文系“管领泉州路也里可温掌教官兼住持兴明寺吳唆咹哆呢嗯书”,内容明晰地提到泉州有也里可温(即聂派)的掌教官,还有教堂兴明寺。虽不是石雕力作,但极有研究价值。一方意大利方济各传教士安德肋·佩鲁贾墓碑,碑顶作尖拱状,拱下浮雕相向而飞的天使,衣襟饰带飘飘扬起,极富动态,天使似乎合扶圣物,十字架下浮雕一朵莲花,碑面阴刻九行拉丁文,首尾行端各刻小十字架。经英国学者辨读文字后考证,这是天王教在泉州的第三任大主教安德肋·佩鲁贾墓碑石。泉州出土的基督教文物,有十块浮雕天使图案,题材可能受到西方古典雕刻术“带着翅膀的胜利”所影响。有两方墓碑石、浮雕佛焰、华盖、十字架、莲花等图案,其中一方边饰缠枝图案,莲花下有两幅幡幢,阴刻中文“大德黄公,年玖参岁”,曾被误证为摩尼教石刻。

  泉州出土为数众多的基督教墓碑石、墓盖石,碑文勒有古叙利亚文、八思巴文、古拉丁文,有的与汉文混刻一石,内容记载墓主姓名、死亡年月或经文。所见墓盖石形制与伊斯兰教徒墓盖石大体相仿,仅在尖拱墓顶石前端阳刻莲花十字架为标识,底座仍为流行的复莲瓣纹,中段阳刻缠枝花或云纹图案。基督教石刻的云彩图案在新旧约书中寓意:“上圣从云端降临”“浓密的云层是他的伏护”“有一朵云彩接送他回去”。诚如英国奥丁堡的奈斯教授所指出的:西方早期基督教的艺术,多是带有云片,漩涡以及与生命之树有联系的十字架。

  泉州的基督教石刻从简朴的图案分析,是相当古典式的。这些石刻溶化希腊、波斯与中国传统雕刻艺术风格,欧美学者称之为“刺桐十字架”,继而传扬全球教会。他们评价:这些墓石的天使已经中国化,完全是中国式的雕刻家的作品,“所有这些石刻都是中国艺人采用外国的图案为外国人雕刻的”。应该说这是惠安匠师的殊荣。可惜的是当年的教堂已荡然无存,而只能从记载中去追觅它的踪迹,安德肋主教提到“余乃于附近小林中建美丽教堂一所……教堂寺庙,华丽合适”。1346年来泉州的玛黎诺里在《奉使东方录》书中也提到:“在此城有华丽教堂三所。”相信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进展,这些华丽教堂的石刻构件还将重见天日,为石文化锦上添花。

  薪火无承的遗像

  摩尼教 公元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发端创立摩尼教,并什揉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仰。唐时,其教南下传进泉州,宋元时期就地广为传播教义,元廷还降旨保护教民,并设有专事教务的大总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一方皇庆二年(1313年)墓碑,右边刻两行叙利亚文,左边刻两行汉字:“管领江南诸路明教(即摩尼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阿必思古八,马里哈昔牙,皇庆二年,岁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扫马等泣血谨志”。

  

人物石雕像


  堪称珍稀的是泉州南门外草庵摩尼教寺,庵后摩崖雕有圆形佛龛,龛内利用天然巨石浮雕一尊高一五四厘米的摩尼光佛,那佛叠盘端坐在莲花座之上,身着宽袖僧衣,衣无作扣,襟结下垂扣上圈饰,再套带著脚部的蝴蝶结,然后向两侧下垂。面相圆润丰满,双耳大朵垂肩,那眼睛,那隆准,那双眉,都有一种文雅冲和之意。散发披肩,二撮长须清姿飘逸,双手平放盘腿之上,背后毫光四射,妙相庄严。更孕出神入化的是:整堵花岗岩雕成的佛像,脸部似辉绿岩发色,手部呈粉红色,有若寿山石雕匠师,依籍石色构思之意,匠心独运地化天然作神功。从龛外石刻可知这是至元五年(1339年),“谢店市信士陈真泽善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明正统乙丑年(1445年),还有信徒在草庵后崖石刻“劝念 清净光明 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 摩尼光佛”这尊世界仅有仅可见的摩尼光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认定是这次考察的很大发现,国际摩尼教学术会议,还把神像作为会徽,并印制成纪念品。

  此地古称佛国

  泉州佛教史迹比比皆是,古称佛国。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已在南安丰州九日山下建成福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延福寺。唐垂拱二年(686年)泉州兴建的开元寺,占地近8万平方米,现存大殿别称“百柱殿”,南宋时建造的东西两塔,各高48.27和45.06米,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巍峨雄姿,显示泉州石构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巨大成就。

  两塔每一门龛皆翼以浮雕佛像,计160尊佛,菩萨,高僧,罗汉,诸天神将,金刚力士,人物浮雕中有22个作陪衬的人物和鸟兽,须弥座有37方佛传图,48方狮龙风鸟花卉图案,还有80尊塔檐守望神将和16尊负塔侏儒。蔚然大观,极备佛国缩影,寄寓佛家的玄机妙谛。人物浮雕凝神逼真,形相纷呈,刀笔之下充满艺术力度,使人物情感超然石头之外,生灵活泼。“何须航海外,中土有蓬莱”,僻处德化的九仙山峰,唐开元四年(716年)建有灵鹫岩,殿中尚存宋元时所雕石佛多尊,其中弥勒造像高2.7米,宽3米,造型丰腴苍朴。

  晋江南天寺,有南宋时僧人守净募镌的石佛,依崖雕弥陀,观音,势至三尊佛像,高达6米,各自盘膝坐于莲台之上,披衣露胸,胸前作“卍”字佛号,石佛晶盈玉润,神态慈慧,寺后巨崖刻有字径2米的南宋王十朋所书“泉南佛国”四字。西资岩崖壁有宋时雕刻的立佛五尊,居中弥陀高4.5米,慧眼垂视凡间,备极神妙。其它处留有宋元时作“商船抵岸之标”的六胜塔,姑嫂塔,雄踞海滨,各具建筑、雕刻风格,艺术效果显然至上。

  登上“闽海蓬莱一山”的清源胜地,更有三十六洞天美下胜收。

  瑞像岩石室内有北宋刻的释迦瑞像一尊,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凿而成,高8米,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施无畏手印;赐恩岩有北宋刻的白衣观音一尊,亦天然岩石浑然琢成,具法相肃穆,慈航超脱之态;弥陀岩有元刻弥陀一尊。高5米,头结球髻,右手下垂,左手平于胸前,足踩莲花;碧宵岩史称“业中为遙,视天一缕”,元时依崖浮雕三尊佛像,风韵又有独到之处,是处奇石嵯峨,凿中取径,《闽书》称其岩“当与武夷争雄”。可以说山为风景名胜集萃园,又是石雕艺术大观园。

 

  道教 晋时在市区东街已建有白云观。后易名元妙观。宋时清源山成为泉州道教的中心,道观、洞岩多至50余处。最著盛誉的当推山南麓的老君造像。

  

石雕人物

  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岩像下仿唐风。风格迴異,系由天然巨石雕琢而成。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赞曰:“此像拂细腻的长髯,联以流畅简洁的衣褶,旁补以妥玷精巧的小几。由于运刀统一,座像在庄重中显出活泼,在协调中寓有变化,座像令人感到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石刻虎然有生气,炳煥生龙光。充分表现老人和蔼可亲,健康长寿的神情。俨然超尘脱俗,造化于宇宙之间。

  惠安石雕又以龙雕见长,置诸各教寺建筑。惠安沙格宮奉祀妈祖,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五对辉绿岩、花岗岩浮雕的大石柱,一对雕花鸟,一对雕人物,三对雕龙。1974年从玄妙观和浮桥观音宫移置泉州小开元寺内的两对龙柱,可称其中姣姣者。各作蛟龙踩浪腾云状,通体采用圆雕镂空刀法相长相成,使蟠龙盘缠游移于柱身,若离若即。其中一对龙嘴大张,口含透雕宝珠,四爪沉劲坚强地紧钳住火珠,昂首吟啸,龙背经艺匠精雕细刻,勾勒出鳞甲,凹凸有序,使整条苍龙的形象更趋归真,神气活现,仿佛急欲弃柱凌空而起。龙的须角镂空多,根条细长却又需连体不断,工艺既精且难,表现出作者巧夺天工的石雕技法。龙体间隙处充实展翅奋飞的风凰,可爱待哺的雏龙,呈祥的麒麟,各尽神韵的过海八仙,飘曳行空的流云。柱础浑体浮雕海涛,进而自上而下突出了龙柱的主体意境。虽然这些均为辅作,而不敷衍,能衬托得整个作品更有强烈的动感,不愧为闽南传统石雕艺品的上乘之作。

  泉州宗教石刻潛力于石雕的移情艺术,阐现教门自家的玄妙哲理,使神学借助流丽、纤巧的笔触刀锋工艺喧染,而更富有感召力,泉州享誉世界神学宝库,惠安石雕艺术作出旷代流远的贡献。


标签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