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一般最常见之经幢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经幢: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